3月11日晚,拼多多发布了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,第二天就占据了各大财经媒体平台头条。

  财报显示,拼多多在2019年第四季度营收为107.9亿元,比市场预期(109.3亿元)低了近2亿元。同样低于预期的还有全年营收,2019年全年营收301.42亿元,同比增长129.74%。而全年GMV则首次突破万亿,达到10066亿元。

  财报的“高光”数据还体现在用户上。在“百亿补贴”的加持下,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达5.852亿,“三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”变成了近六亿人。相比之下,京东是3.62亿,阿里是7.11亿,拼多多也正式超越京东,成为第二大电商平台。

  此外,2019年拼多多新增1.7亿活跃买家,比阿里和京东新增活跃买家数加起来还多3500万。

  不过,亏损向来是市场关注的焦点。在拼多多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时,21.2亿元的亏损让拼多多的股价暴跌23%。而第四季度的净亏损为17.5亿元,全年净亏损69.68亿元,无论同比还是环比,亏损金额都有所收窄。

  即使几项数据未达预期,但整体来说,也是一份还过得去的成绩单。

  “百亿补贴”的隐忧

  许多人都说,是“百亿补贴”救了拼多多。

  2019年6月初,拼多多年活用户的环比增速跌至谷底,整个二季度只新增了2480万人,创造了历史最低记录。拼多多的应对措施就是拿钱“买”用户,正式推出了“百亿补贴”。

  “百亿补贴”一经推出,市场反响开始逆转。年活用户的环比增速从6%立马回升到了9%,并在三季度回升到11%。接下来三个季度新增了1.4亿人。到2019年底的时候,增速基本上稳定在了9%。

  为了推行百亿补贴,整个2019年拼多多在市场营销上花掉了272亿元,占据了整体营收的90%。所以,值得肯定的是,“百亿补贴”的承诺,并不只是寻常游戏的空头支票。也多亏了百亿补贴,让拼多多重返高速路。

  

 

  (图片来源:中国企业家)

  但问题是,拼多多用补贴和广告轰炸换来的用户,究竟是真正的GMV贡献者,还是用了就卸载的“羊毛党”?一旦补贴停止,用户的留存和转化又能有多少?

  可无论怎么咨询和提问,拼多多的态度都非常坚决——“补贴不会停止”。这样一来,拼多多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。

  内忧在于品牌供应链不占优势,尤其是高端品牌方面。拼多多百亿补贴低价=品牌成本价-拼多多补贴,这里的品牌成本价实际上由代理商或渠道商给出,而非品牌商或工厂本身。高调砸钱的拼多多免不了与品牌商之间的周旋。

  2019年“双11”之前,高端护肤品牌海蓝之谜曾发布官方授权销售渠道声明,意在撇清与拼多多百亿补贴的关系。海蓝之谜的表态映射了大多数品牌商的顾虑:拼多多百亿补贴价格过低,不仅干扰市场价,还对其高端品牌形象产生一定影响。

  黑色星期五期间,亚马逊现身为拼多多站台,在拼多多开了快闪店。但亚马逊在拼多多平台上线的SKU单一,与拼多多百亿补贴主打的优质爆款单品重合度较低;与拼多多其他全球代理商或渠道商的百亿补贴价相比,亚马逊给出的价格也没有太多优势,未能根本解决拼多多是品牌供应链难题。

  而外患则来自阿里、京东,甚至苏宁发起的猛烈进攻。百亿补贴覆盖的重点品类是数码3C,以苹果手机为代表,都是高客单价的产品,吸引的是一二线用户。这就涉及到许多电商平台的根本利益,头部玩家的争夺开始愈发激烈。

  虽然黄峥一直宣扬错位竞争,但阿里和京东要“下沉”,拼多多要“进城”,三者之间,终究难免一战。

  明年用户超阿里?

  其实整个2019年,对阿里、京东、拼多多来说,都是很大的挑战。

  从2017 年底开始,阿里和京东走品牌升级战略,拼多多则依托超低价商品、免邮和微信社交链在下沉市场迅速崛起。这套打法挖掘了下沉市场的海量用户,但不能说服高线城市的消费者们。

  逐渐成长的拼多多渐渐引起了阿里和京东的注意。

  2019年下半年,阿里将聚划算这个曾一度被边缘化的部门,重新拿出来扶到战略位置,扛起阿里“下沉”的大旗,要去收割低线城市的用户。阿里在财报里说,2019下半年的新增用户,超过七成来自下沉市场。去年春晚,聚划算登上了央视,补贴了10个亿。

  一个简单的例子:聚划算曾将原价5499元的iPhone 11补贴至4749元,同一时期、同商品规格下,拼多多的补贴价是4799元,但实际上,拼多多对该商品的补贴价曾低至4599元。不过,聚划算的低价不是随时都能买到,用户需要蹲点抢购,拼多多则是不限量供应。同样是百亿补贴,购买的当下哪家平台补贴价更低,用户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一家。

  京东则使出了浑身的劲,要在下沉市场搞出点动静来。京东旗下对标拼多多的社交电商平台“京喜”,在去年10月独立上线,一出来就宣布减免平台使用费、降低扣点、拉拢商家,随后也推出了百亿补贴。关键是,京喜还接入了微信一级入口(拼多多是微信二级入口),手机QQ也留出了位置。

  这些事件的背景一致,都是拼多多开始上行,通过“百亿补贴”蚕食竞争对手的领域之后。

  

 

  三大平台都在各自部署的战略规划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,阿里在2019年第三和第四季度,分别超过70%和60%的新增年度活跃消费者来自欠发达地区;京东下半年两个季度的新用户均有7成来自底线城市,增长主要来源于针对下沉市场的产品京喜,增量超过七成来自三至六线城市,这片市场正是拼多多的腹地。

  而拼多多虽然没有披露低线城市和一二线城市的用户比例,不过黄峥曾透露,一二线城市用户的GMV占比从2019年初的37%,在当年年中增长至48%,意味着来自一二线城市的贡献明显加强。

  在这关键的一年,阿里、京东和拼多多2019年年活跃买家用户分别为7.11亿、3.62亿和5.85亿,其中新增用户数量分别为7500万、5670万和1.67亿。

  

 

  如果拼多多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长,拼多多的用户规模有望在明年就能追上阿里,但这显然不是一件易事。

  供应链难题

  疫情期间,拼多多也有新的动作。

  3月6日,拼多多推出线下团购工具“快团团”。

  “快团团”是一个辅助商家收集社区居民需求、在线下单并收款的团购工具,疫情期间,可满足消费者对生鲜、日用等商品的采购需求,团购订单达到人数条件后,商家将商品配送到社区门口。

  虽然这一工具被定义为线下工具,但用户的需求收集、商家的团购商品发布以及下单和收款都是线上进行,只是将用户需求的满足方限定在消费者附近社区。团购的商品也不涉及运输和供应等因素。

  一直以来,拼多多的供应链能力都远不如京东和阿里,在用户留存上,拼多多曾表示可以依靠C2M。但拼多多描述的C2M模式目前只是概念式的存在,与Costco的商业模式还相距很远。

  首先,拼多多在供应商上承接了阿里升级优化掉的低端商家,很难做到产品优质;其次,低价优质的产品需要强大的供应链支撑,且相较于能够提供低价优质产品的Costco,拼多多只是平台模式,无法全程掌控供应链。而C2M涉及到上游产品的研发、设计、生产、检测等一系列环节,是一个相对复杂和严谨的过程。

  

 

  新推出的“快团团”可谓是拼多多“扬长避短”的一招,没有自己的物流和供应链,就利用社区电商的优势促成就近发货,解决“远水解不了近渴”的问题。而这是拼多多不断扩充“货找人”的商业服务体系的体现。

  这个领域(本地生活)又陷入了难缠的竞争,阿里、美团、各大生鲜电商……

  不过没有自己物流和供应链的拼多多,疫情下的影响在上述对手之中可能是最大的。虽然“快团团”有一定的缓冲作用,但“快团团”目前覆盖的地方只有1万多个社区,其中超过一半为湖北地区。

  未来的一切,谁也说不准。

  在拼多多财报后的电话会中,高盛分析师问道:“按照当前的增长速度,10个月后拼多多就会拥有7.5亿用户,那时候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?”

  黄峥略作思考后表示:“现在外界都在讨论下沉市场,当平台用户接近10亿的时候,下沉市场和一线城市又有什么区别呢?人们总是区分这两个市场,现在讨论这个已经没有意义了,这是个值得行业所有人深思的问题,在这个非常时期,用户行为也改变了,接下来的两年将非常值得期待。”

  当然,我们也在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