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,青海藏医药展现出使命担当的“硬核”底气。两个多月来,青海藏医药在抗疫、战疫中,发挥了自己与众不同的“药效”。

  3月初,由青海省科技厅紧急立项,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应急科研项目阶段成果产品——藏药体外消毒剂“巴达消毒湿巾”,第一时间送往向青海省人民医院等单位,用于临床一线人员使用;藏药新药研发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、青海省藏医院等单位科研人员根据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特征,经国医大师调整,赶制出2000份“九味防瘟黑药粉香囊”,在疫情爆发初期免费送达到青海、湖北两省的抗疫一线……

  这仅是青海加大科技工作力度,助推传统藏医药产业创新发展、实现成果转化的缩影之一。

  抢救发掘古籍文献千余部

  2018年11月28日,“藏医药浴法”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申遗成功,不仅让藏医传统疗法得到保护和传承,也让藏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展示和推广。

  青海是我国藏医药重要的发源地和传播地之一。资料显示,青海省天然药物有1660种,中藏药材占1294种,冬虫夏草、大黄、秦艽、藏茵陈、羌活、贝母、红景天早已名扬海内外。

  广袤高原,遍地“黄金”,如何用好资源、加大研发力度、完成成果转化、培育中藏药产业,使千年藏药释放新动能、激发新活力,多年来,青海一直在探索。

  “青海省科技厅依托特色藏医药资源优势,加大科技工作力度,搭建研发创新平台,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,以产业集群、产业链耦合为基础,运用现代工艺、数字化加工等手段,促进资源综合开发,健全完善产业链条,积极打造优质品牌,助推藏医药产业创新发展,为青海省藏医药理论传承、中藏药材培育、藏药新药研发和二次开发、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。”近日,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苏海红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。

  近年来,青海省科技厅大力支持青海省藏医院、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、藏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单位的建设发展,深入推进藏医药文献抢救性发掘整理与系统研究,整理出基础理论、药材、经方验方、临床和生产等各类藏医药古籍文献2000余种1000余部,出版100余部古籍文献,《藏医药大典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为藏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基础。

  

 

  藏医药大典

  苏海红说,多年来,青海省各级藏医医疗、科研及生产机构,不断加大临床技术、特色疗法、药物炮制的研发力度,在藏药复方研究、藏药质量标准研究、藏医疾病诊疗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。如今,青海省藏医药科研成果名列全国藏区前茅,承担完成各类科研项目(课题)100余项,取得科研成果20余项,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7项。编写的“21世纪藏医药本科教育规划教材”结束了全国藏医药专业本科没有正式教材的历史。“藏医放血疗法”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培养出4种单品销售过亿

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青海省藏医院组织国医大师及专家团队集中攻关,成功研制出久协更卓糖浆,该药被纳入被青海省防治新冠肺炎院内制剂。

  创新,激发着青海的中藏药研究寻找发展的突破口。3月26日,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“安儿宁颗粒”正在完成产品操作和查抽检工作。安儿宁颗粒是青海省首条目前规模最大的药品单产品,在全国上市十余年来,已有上千家医疗机构应用,惠及患儿3000万名,2017年被《中医药单用/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——小儿上呼吸道感染》推荐用于风热感冒夹痰证,单品年销售近两亿元。

  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袁发荣介绍,安儿宁颗粒基础方源自藏医药著作《四部医典》,后经完善形成藏医儿科药物组方“九西更卓”(音译)。“企业去年投入的全自动外包生产线,极大节省了人力投入、提高了生产效率,生产线的工人从过去的40余人缩减到现在的8人,如今,安儿宁颗粒生产日均可生产3万盒,产能提高了3倍左右。”袁发荣说。

  

 

  金诃藏药颗粒车间

  近年来,青海有效保护中藏医药资源,藏药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全国领先。如今,青海中藏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,并逐步形成一批集医学、科研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重点企业,培养出4种单品销售过亿。青海省科技厅介绍,青海成功研制出藏药“獐牙菜醇苷”等7种国家天然产物标准样品,实现了青海省在藏药材标准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。“梓醇片”获得一类新药临床批件,实现青海省新药研发零的突破。挖掘整理了七十味珍珠丸、二十五味沉香丸等一批名贵藏药复方品种,研发出珍龙醒脑胶囊等10余种新产品和5种国家重点产品。